病历摘要
1.临床资料
(1)病例1,男性,53岁,3年前外伤导致左肾破裂,行造瘘引流术后痊愈。1年前复查,做双肾CT检查考虑左肾结核,后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8个月前出现腰痛伴双下肢疼痛。双下肢肌力Ⅲ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无异常,红细胞沉降率30mm/h。
(2)病例2,男性,43岁。腰痛伴活动受限2个月余。1个月前出现午后低热(38℃左右),服用“板蓝根”后退热,午后低热持续约1周,之后未发热,现疼痛加重。体格检查:腰骶部压痛、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无明显下肢放射。红细胞沉降率51mm/h,C-反应蛋白17.79mg/L。
2.影像所见
(1)病例1:
CT平扫及MRI平扫、增强扫描。


图1 a、c、d,CT平扫示矢状面重建图像显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L3椎体变扁,骨质破坏,呈碎片状改变,骨碎片向前后方向突出,导致骨性椎管变窄。L4椎体后上缘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无硬化边。L3/4椎间隙变窄,L3椎体周围可见软组织肿胀,并波及左侧腰大肌。图17b,MRI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L3椎体显著变扁,骨质破坏,相应水平硬膜囊显著受压,在T2WI上脑脊液信号消失。L3/4椎间隙变窄。椎旁软组织肿胀,波及双侧腰大肌,形成脓肿,以左侧为主。图1e,L3/4椎体内可见片状T1WI低信号。图1f,T2WI呈等或低信号。图1g,STIR序列均呈高信号
(2)病例5-2-8:
CT平扫及MRI平扫、增强扫描。


图2 d、f、g,CT平扫示矢状面重建图像显示腰椎生理曲度略变直。L2、L3椎体内可见多发斑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楚,周围无骨质硬化。L2/3椎间隙变窄,骨性椎管无变窄,椎旁软组织稍肿胀。图2a、b、c,MRI示腰椎生理曲度略变直。L2/3椎间隙变窄。L2、L3椎体相对缘骨性终板骨质破坏。图2b,T1WI呈低信号。图2a,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图2c,STIR序列呈高信号。L2、L3椎体在T1WI(图b)上呈均匀低信号,在STIR(图d)上呈均匀高信号。椎旁软组织肿胀,多发小囊状信号影。硬膜囊略受压
诊断
(1)病例1,(腰3、4椎体)结核(边缘型)。
(2)病例2,(腰2、3椎体)结核(边缘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