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至今为止仅在非洲少数国家发生过数起暴发流行。该病病死率很高,危害很大,故应引起我国医务人员的注意。
本病的病原体是埃博拉病毒,该病毒属于线状病毒科(Filoviradae),是一种负链RNA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细丝状。该病毒是于1976年被发现,并以首次检测到该病毒的地点,非洲扎伊尔一条河的名称命名的。其毒粒含有7种结构蛋白,包括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一个单一的大分子糖蛋白、两种核蛋白、一种基质蛋白和一种与囊膜相关的蛋白质等。对此病毒基因组第六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其基因排列与杆状病毒和副黏病毒相似,与马尔堡病毒(Marburgvirus)十分相似。埃博拉病毒虽在形态与结构上与同一属的马尔堡病毒很相似,但在抗原性上无相关性,亦无交叉性血清学反应。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被分类为生物安全性四级(BSL-4)病原体和甲类因子范畴,对此,万一有生物恐怖主义出现,各国政府需要有所准备。因此应当有针对这些病毒的防范措施,即使在无这些病存在的地区也要有所准备,并应当开发诊断、疫苗和治疗的方法。而建立这些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病毒都属于线状病毒(filovirus)。其代表性的动物模型是恒河猴和短尾猴,虽然这些模型的使用因实际和伦理问题而受限,但其实际的效果被证明较好。对埃博拉病毒用过的动物模型包括非洲绿猴、短尾猴、恒河猴和狒狒。
到目前为止,本病的传染源只有患本病的患者,而且是在疾病极期的患者。已受该病毒感染但无活动性疾病表现的患者传播本病的可能性不大。对本病病原体在自然界中的来源尚不清楚。研究人员曾对取自流行区及其周围的多种动物的数千份标本进行测试,但未发现动物宿主。但已证实,猴类和猩猩对本病亦易感,因此这类动物感染此病毒后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曾有一位瑞士的技术员因在象牙海岸对一只死于本病的猩猩进行尸检而染上此病)。家畜能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情况并不很清楚。狗和猪是已知能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家畜。狗中的感染率在流行时可达30%。对猪和猕猴可实验性地引起埃博拉病毒感染,但这些动物在自然感染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狐蝠(fruit bat)已在被考虑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之一。
本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密切接触。在以往的暴发流行中曾频繁发生与患此病的重患者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和家属发生本病的情况。此外,将给本病患者用过的注射器(未经彻底消毒)用于其他患者,也曾引起本病的传播。本病病原体可能存在于恢复期患者的生殖道分泌物中,因此该病毒也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关于本病的易感人群,笔者尚未找到直接的资料,但似乎凡未得过本病的人对本病普遍易感。
以往的流行情况:本病已发生过4次暴发流行。最初两次都发生于1976年,分别在扎伊尔和苏丹东部发生。当时发患者数达550余人,死亡340人。第三次流行于1979年在苏丹发生,规模较小,34人患病,死亡22人。第四次暴发流行是在1995年4月在扎伊尔的Kikwit市发生的。一例患者接受外科手术,其后手术组的人员出现病毒性出血热的症状。此后于1996年在非洲的象牙海岸、利比亚、加蓬和南非先后发生本病暴发。加蓬北部出现24例患者,17例死亡。1996年10月再次发生流行,17例出血热患者中10例死亡。以上流行及2007年在乌干达的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发生和在加蓬和刚果共和国的再次发生,都与感染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EBOV)的大猩猩和猩猩的死亡率增高同期发生。该病在人类中的暴发与多个、无亲缘关系的,而且与死亡的大猩猩或猩猩接触相关。但在没有或罕见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地区,如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以及苏丹的一些地区,在2004年,捕猎和进食狐蝠可能引起了埃博拉病毒对人类的最初传播。2012年11月乌干达报告新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病例7例,其中6例确诊,1例很可能,4例死亡。同年10月,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52例例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其中35例确诊,17例很可能,15例死亡。
对埃博拉病毒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要对该病毒野生型毒株进行抗病毒药物的筛查,其生长比较缓慢。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人研究出的一种重组的携带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埃博拉病毒。这一病毒进入细胞的时间短,感染后仅2小时就可表达出病毒蛋白质。进一步开发出的基于化学发光的检测,允许在48小时内完成高度敏感的滴度测定。用这类方法可以较快速地测定中和抗体和小干扰核糖核酸。
对患者进行就地严格的隔离,并采取上述各条防护措施,对控制本病蔓延是有效的。对曾经发生本病流行的地区进行人员进出方面严格的管制,对从疫区来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检疫是必要的。
目前对本病尚无可供实际应用的主动免疫的措施。但有文献报告表明,用埃博拉病毒的DNA疫苗接种给猕猴,并以表达该病毒核心蛋白的腺病毒载体强化,然后以具有强毒力的野生型埃博拉病毒攻击,可以有效地保护实验动物不发生该病毒感染。用小鼠进行的研究也表明,表达埃博拉病毒糖蛋白或核心蛋白的DNA,可以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保护致死性埃博拉病毒的感染。也有人将埃博拉病毒的核心蛋白基因或糖蛋白基因重组到减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的RNA中,以此重组体免疫小鼠或豚鼠,并以埃博拉病毒进行攻击。其结果,该重组体可保护小鼠免受埃博拉病毒感染。该重组体经进一步研究可作为埃博拉出血热的候选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