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细菌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性疾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infectious disease

作者
杨永弘
概述

广义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包括所有的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疾病,病原有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只是强弱不同。通常说的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是感染性疾病中可以引起暴发流行的传染性较强的几种。感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儿科领域的各个专业都会存在感染的问题。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现状及变化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抗生素滥用和细菌耐药问题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细菌疫苗的进展

利用主动免疫原理制备疫苗(vaccine)来预防儿童感染性疾病是20世纪医学的重大贡献。1974年,WHO作出决议实施计划免疫(extensive program of immunization,EPI),该计划包括在全球范围内使用针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结核和麻疹6种疾病的疫苗。1978年,纳入计划免疫的有4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预防6病(结核、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破伤风、白喉和麻疹);2002年增加乙肝疫苗(6苗)预防乙型肝炎(8病);2007年增加麻腮风疫苗、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11苗)预防13病(再加腮腺炎、风疹、乙脑、流脑和甲型肝炎),另外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用于特定人群,不仅是儿童。1993年开始,开展了强化免疫活动来消灭脊髓灰质炎,使我国进入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最后阶段。1990年在纽约世界儿童高级会议(World Summit for Children)发起组织了儿童免疫倡议(Children Vaccine Initiative,CVI)。1999年,在CVI基础上组成全球疫苗与免疫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 and Immunization,GAVI)。目的在于提高、协调、促进开发疫苗,并引入改进现有疫苗及新疫苗,以加强保护全球儿童免受感染性疾病的侵害。可以预料,进入21世纪后,儿童免疫将会取得更大进展。

近年来,疫苗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许多细菌疫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上市使用的有肺炎链球菌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伤寒、副伤寒疫苗、霍乱疫苗和百日咳疫苗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致病菌,能引起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败血症和急性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WHO希望将这两种疫苗纳入各国的EPI中去,但我国这两种细菌的致病情况,即疾病负担(diseases burden)迄今并不很清楚。因此,我们着重介绍这两种疫苗。

(一)肺炎链球菌疫苗

1.概述

荚膜多糖是肺炎链球菌分型的依据,也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到目前为止,肺炎链球菌有97种,但经常引起人类感染的只有20余种血清型,儿童常见血清型更少。这些血清型不但经常引起侵袭性感染,而且是耐药菌株的常见型。

2.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

由提纯的细菌荚膜多糖制备的疫苗为多糖疫苗(polysaccharide vaccines)。主要有23价的多糖疫苗。23价至少覆盖85%~90%引起成人和儿童侵袭性感染的血清型,有效性为61%~75%。23价多糖疫苗可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增强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调理、吞噬和杀菌功能。注射后2~3周,80%以上健康年轻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升高2倍以上,并可维持5~10年。疫苗的安全性较好。注射后一般出现轻微的局部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疼痛和红肿),48小时以内可消失。个别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发热和肌痛)和局部严重反应(局部硬结)。全身严重反应(过敏反应)很罕见。推荐使用多糖疫苗的人群为:①>2岁儿童和>65岁老年人;②镰状细胞病;③功能性或解剖性无脾;④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衰;⑤各种原因的免疫缺陷,包括器官移植和长期全身使用类固醇;⑥脑脊液漏;⑦HIV感染。

多糖疫苗不足之处:①由于荚膜多糖是非T细胞依赖性半抗原,不能诱导T细胞的记忆应答,因而对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2岁以下的婴幼儿的免疫效果很差或无效,而<2岁儿童又是侵袭性感染和脑膜感染的高发年龄组(因为此时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已经消失,自身产生的抗体水平很低);②对某些患者提供的保护作用是有限的,例如免疫缺陷和血液恶性肿瘤;③不能降低呼吸道黏膜肺炎链球菌的带菌率。

3.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

肺炎链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polysaccharide protein conjugate vaccines)是在多糖的基础上加蛋白载体,由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T-cell independent antigen)变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T-cell dependent antigen),以增加免疫原性。目前主要开发出5种结合疫苗,在多糖上分别加白喉类毒素(PncD)、破伤风类毒素(PncT)、CRM197蛋白(Pnc-CRM)等。结合疫苗不仅能够诱导产生足够量的特异性抗体,还能诱导免疫记忆,因此可以抗侵袭性感染(肺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和急性中耳炎,还能降低肺炎链球菌在鼻咽部的带菌率。美国儿童最常见的7种血清型分别是4、6B、9V、14、18C、19F和23F,占所有菌株的75%。以此为依据推出一种7价结合疫苗(PCV-7),临床研究表明可覆盖86%的菌血症、83%的脑膜炎、64%急性中耳炎;另有10价(PCV7+1、5和7F三型)和13价(PCV10+3、6A和19A三型)结合疫苗,PCV-13可覆盖高达92%的侵袭性感染。我们2010年的资料表明PCV-7和PCV-10在中国北京地区上呼吸道感染儿童中的覆盖率为43.6%,PCV-13覆盖率为60%。2006~2012年多中心的研究资料显示:7价、10价和13价PCV在中国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中的覆盖率分别是65.8%、78.3%和89.9%。

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安全性好,其不良反应多很轻微。美国CDC指出PCV-13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大约半数的孩子会出现短暂的困倦、食欲减退或者接种部位的红肿;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会有轻度发热,5%会有高热,80%的接种儿童会有轻度的烦躁和易激惹,严重的过敏反应非常罕见,一般发生在接种后几分钟或几小时之内。我国于2008年9月引进了PCV-7疫苗,现在推荐的常规免疫程序是3、4、5月龄进行基础免疫各1次,12~15月龄加强免疫1次。但尚未将其纳入计划免疫,厂商资料显示目前仅有1%的适龄中国儿童接种了该疫苗,且大多集中在大城市。

(二)流感嗜血杆菌疫苗

1.概况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分为有荚膜(capsule)和无荚膜两种:无荚膜菌株称之为未定型(non typable),有荚膜菌株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结构不同分为6个血清型(a~f)。b型(Hib)荚膜结构是磷酸多核糖核酸(PRP),是引起<5岁儿童严重感染和死亡的最常见病原菌之一。

2.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

目前主要开发出多种结合疫苗登记注册,PRP基础上分别加白喉类毒素(PRP-D)、破伤风类毒素(PRP-T)、CRM197蛋白(PRP-CRM或HbOC)、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复合物(PRP-OMP)。

在欧洲和美国,Hib结合疫苗抗侵袭性感染的有效性>90%。美国自从1988年使用结合疫苗以来,1993年<5岁儿童中Hib侵袭性感染的发病率下降了>95%。在冈比亚Hib结合疫苗抗侵袭性感染有效性与发达国家相同,该国儿童脑膜炎发病率由使用疫苗前的每年200/10万人下降到使用疫苗后的每年21/10万人。另外从X线诊断学上判断,结合疫苗接种组的肺炎发病率减少>20%。这提示所有严重肺炎中的1/5是由Hib引起的。这种结合疫苗可以降低疫苗接种者鼻咽部的带菌率,减少病原体在易感小儿中的传播。对大比例的易感人群进行免疫接种,由于清除了循环中的病原体,大大减少了疾病的发生,这对仅有60%~80%的小儿可以进行免疫接种的国家特别重要。

Hib结合疫苗能与DTP疫苗同时注射,副作用比单独使用DTP时无明显增加。一般局部反应有发热、皮疹和易激惹等。

目前存在的问题:①流感嗜血杆菌疾病在亚洲包括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还很少;②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接种时间与MMR(麻疹-腮腺炎-风疹)等相同,需要开发联合疫苗,即一针多苗;③结合疫苗价格较贵。

(三)其他细菌疫苗

已有伤寒、痢疾和霍乱多种疫苗研制成功,并已经或准备应用于流行地区的预防。百日咳疫苗有全细胞与无细胞两种,前者用得较多,为DTP的成分,用于儿童免疫;有的国家应用后者,但两者均不能保持终身免疫,这是国外年长儿与幼儿百日咳仍有发生的原因。A族链球菌疫苗因为难以克服与人体组织共同抗原引起损害的缺点,研究进展很慢。B族链球菌疫苗的研究正在进行,北京儿童医院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上一篇:新变异型克-雅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