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Hangman骨折
枢椎峡部骨折又称Hangman骨折,是指发生在枢椎椎体至椎板之间的骨折。约占枢椎骨折的23%~27%,颈椎骨折的7%。
1.超伸展外力是枢椎椎弓断裂的一个主要的损伤机制(图1)。
2.绞刑中使用颏下绳结的机制。已有大量的研究确定这种损伤,称为Hangman骨折。骨折发生在侧块最前面的部分,或进入椎弓根,并有前纵韧带、椎间盘和后纵韧带的断裂。其损伤机制是过伸加上突然和猛烈的牵张暴力,造成颅颈分离,即枢椎椎体和枕寰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向上分离,后方的枢椎后结构与颈3的连接仍是完整的,常造成脊髓横断并立即死亡。
3.在车祸或跳水事故中,损伤机制为过伸和轴向压缩暴力。伸展是由于身体前冲,前额撞击在倾斜的车窗玻璃或游泳池底所致,也涉及了轴向的压力,可能还有旋转的成分。相当多的枢椎骨折伴随颈3椎体压缩性骨折,还有不能用一种简单的伸展机制来解释的损伤,如低位颈椎的关节突骨折,这提示轴向压应力的存在。与绞刑中过伸伴收缩和牵张暴力相反,汽车事故或其他减速事故中是过伸伴轴向压缩暴力作用于枢椎。
4.屈曲损伤也可能是Hangman骨折的原因,但这种情况较少。
实际上,枢椎椎弓根骨折,其损伤的各种外力组合依据涉及的具体暴力矢量而定,包括暴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作用时间。总的来说,暴力到达时脊柱各结构的位置,特殊患者其脊柱结构的独特的力学特征,都决定了特别的损伤、破坏的结构部位和移位的程度。当观察到创伤性枢椎前滑脱时,X轴的弯曲是致伤暴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最可能涉及的机制是过伸性暴力。

图1 伸展暴力作用于齿突,在枢椎椎弓产生大的力矩
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Levine-Edwards改良的Effendi分类系统,将该类骨折分为4型(图2):
1.Ⅰ型
骨折脱位<3mm,C2、C3椎体间无成角畸形,C2-3椎间盘无损伤,无小关节脱位。
2.Ⅱ型
骨折脱位>3mm,C2、C3椎体间存在成角畸形,C2-3椎间盘受损,不伴小关节脱位。
3.Ⅱa型
骨折脱位<3mm,C2、C3椎体间有明显的成角畸形,C2-3椎间盘受损,无小关节脱位。
4.Ⅲ型
骨折脱位>3mm,C2、C3椎体间成角畸形显著,C2-3椎间盘受损,伴一侧或双侧小关节脱位。




图2 Hangman骨折的分型
A.Ⅰ型;B.Ⅱ型;C.Ⅱa型;D.Ⅲ型。
1.X线影像特点
X线的典型表现是枢椎椎弓根部断裂。骨折移位程度不同,骨折线呈垂直或斜形。枢椎椎体有时向前倾斜。有些病例只有在斜位X线片上显示出来,有时伴有邻近椎体缘撕脱骨折。
2.CT影像表现
进行第2颈椎的薄层CT扫描,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及移位情况,特别是对小的撕脱骨折更容易显示,并观察骨折移位情况及对脊髓神经的影响。
3.MR影像特点
主要观察骨折移位对脊髓神经的影响情况,而对骨折线的显示不如CT。



